1、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和“走出去策略”基本思想
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市场“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它是人类社会进步到肯定阶段的产物,而世界市场的形成和进步对人类社会又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马克思将世界市场作了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世界市场是指各国相互间通过对外经济活动而形成的产品交换场合和范围;广义的世界市场则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世界规模上的总和。从历史进步的角度而言,广义的世界市场是狭义的世界市场进步的势必归属。
马克思觉得,世界市场的形成是资本主义的进步、生产力的进步、市场经济的推进和需要的不断增长等多种原因一同用途的结果,其中生产力的进步和资本的扩张性是世界市场形成和进步的两个基本动力。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围绕生产和分工的进步所讲的资产阶级社会形成和进步的过程,事实上就是世界市场形成和进步的过程。①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揭示了世界市场的本质是资本剥削工人阶级与不断地增值和扩张。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资本论》中,马克思又进一步从资本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历史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本质。在这里,马克思构建了一个从抽象到科学的理论体系,从国内上升到海外,越来越上升到世界市场的高度。
世界市场理论特别对于今天中国推行“走出去”策略和进步对外贸易有着关键的指导用途,可以说,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是这一策略关键的理论基石和思想渊源。
2000年3月的全国人大九届三次会议正式提出“走出去”策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走出去”最后得以明确,并在“十一五”期间得到全方位落实。“走出去”策略又称国际化经营策略,是指中国企业充分借助国内和海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对外劳务合作等形式积极参与国际角逐与合作,达成国内经济可持续进步的现代化强国策略。“走出去策略”是国内进步外向型经济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到经济全球化中的势必选择。
2、“走出去”策略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目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与国际环境
国际环境存在很多不利原因,对中国经济“走出去”带来新的挑战。进入新世纪,虽然和平和进步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但局部性的冲突与战争依旧存在,领土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能源问题等依旧影响着整个世界的进步。
美国推行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局部区域所风靡的恐怖主义、西方国家散播的“中国经济威胁论等等,不只扰乱了中国经济和平进步的环境,也对世界经济的健康进步构成了威胁;同时,金融和法律风险增大也是国际环境中一个尤为重要的问题。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USD不断贬值、美国次贷危机致使信贷紧缩,而且金融市场投机风靡,使得中国企业在国外筹资和经营时面临更大的风险等等。这类原因都紧急制约中国经济更好地“走出去”。
2.政府拟定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等还不健全
国内“走出去”策略起步相对较晚,在有关政策、法规等配套设施方面仍然存在非常大缺点。有关政府部门行政管理缺失,工作效率偏低,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也缺少有关的法律引导。目前“走出去”过程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国内企业从事境外投资业务审批程序繁琐。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需经层层的审批程序,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本钱;二是对外投资方面的法律还不完善。国内现在尚没一部比较健全的对外投资法,还没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使得营运管理中无章可循、没办法可依的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不少中国企业在境外遭遇见了跨国法律争议问题。国资委的有关领导表示,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遇见的最大困难是法律风险问题。②这类都对国内经济“走出去”带来了新的重大障碍,也严重干扰到全球经济的进步。
3.中国企业自己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国内企业总体实力仍显不足,管理体制不完善,科技革新能力有待提升。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企业在人才、资金、管理、技术革新方面仍然相对滞后,特别是在科技革新方面,与西方国家差距较大。有数据显示,革新性国家科技革新对GDP的贡献率高达70%以上,美国和德国甚至高达80%,国内科技进步贡献率在2013年为51.7%,技术革新能力仍然有待提升。
除此之外,因为某些中国企业一味追求收益,疏于管理,其不好的行为对“走出去”策略的推行带来了负面影响。部分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缺少跨国经营经验和管理经验,甚至出现违规作业,严重干扰工程水平。中国企业在开放过程中对于环境的破坏和生态的影响,也引发了当地民众对中国企业的不满和质疑等等。
3、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对中国经济“走出去”策略的启示
1.政府健全服务职能,为“走出去”搭建好平台
(1)发挥政治优势,以政促经,积极进步对外关系
尤其是要借助高层互访和国际会谈等重大外交活动,推进经济外交,进步贸易合伙人关系,促成重大经贸合作项目。近年来,国家领导人的出访,推进了不少重大项目的合作,与世界上不少国家都达成了经贸往来。迄今为止,中国已经同121个国家签署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同84个国家签署《防止双重征税协定》;③同时,中国积极推进与有关国家和区域的自由贸易区建设。现在,中国已经同智利、新西兰、巴基斯坦、东盟等国家和区域签署了6个自由贸易协定,与冰岛、新加坡、澳大利亚、海湾合作委员会等国家和组织正进行自由贸易谈判,与韩国、墨西哥、哥斯达黎加等国家进行打造自贸区的可行性研究等等;除此之外,还需进一步巩固和进步同主要贸易投资伙伴的长期合作关系,打造完善长期对话机制,加大双边贸易合作。 近年来,中国在地区经济建设方面达成了新的突破和进步。地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进一步推进了地区经济的进步。亚太经合组织、中非峰会、博鳌平台等都为区域经济的进步提供了新的契机,特别是“一带一路”经济带的提出、亚投行的成立等,为达成地区经济进步和中国经济更好地“走出去”带来了新的活力。因此,应充分抓住这类有利机会,推进中国经济更好地“走出去”。
(2)健全有关政策、法规,为“走出去”提供好规范环境
目前,因为规范的缺失和法制的不健全致使国内经济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重重阻挠,所以,政府应健全有关政策、法规,以打造一个好的宏观环境。一方面,是为中国企业提供好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从而更好地“走出去”。在“走出去”过程中,一些企业面临着技术不过关、商品不合格、行政审批困难、关税负担过重等问题,因此在“走出去”过程中,可给予这类企业技术上的支持,严格把关商品水平;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减轻企业负担;在关税上给予肯定打折和补贴,鼓励出口;并要严格把控人民币汇率和外币汇率,预防汇率波动过大对进出口导致过多的影响;同时要尽快颁布一部完整的对外投资法,以更好地保障和监督企业经济行为等等。其次,引导企业严格遵守所入驻国的法律法规,尊重文化差异,与所在国社会各界和谐相处,注意环境和资源保护,履行社会责任,保障当地职员合法权益,并积极关心和支持当地公益事业,达成对外投资合作工作的互利共赢、一同进步。
(3)坚持“引进去”和“走出去”相结合
“引进去”和“走出去”是国内对外开放的两个轮子,需要同时转动起来。对外开放之初,因为国内的商品在国家市场上还不拥有竞争优势,与欧美发达国家水平相距甚远,大家主如果“引进去”。通过招商引资、交流合作等方法,大家从海外引进了很多的资金、设施、技术、人才等,弥补了国内现代化进程中资金和技术的缺口,有力地推进了国内经济的进步。随着国内生产力的提升,经济的飞速进步,国内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已拥有肯定的角逐优势,国内越来越迈出了“走出去”的节奏。江泽民指出:“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大家在‘引进去’方面成绩非常大,伴随国内经济水平的提升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大家需要加快推行‘走出去’策略。”④中国在“走出去”过程中,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国际角逐,充分同意世界市场的检验,并从中吸取先进国家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取长补短,从而不断健全自己。江泽民过去指出:“‘走出去’和‘引进去’是对外开放政策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⑤因此,只有将二者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推进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进步。
2.企业要重视自己能力的提高
第一,企业应重视生产技术的改进,特别是应重视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提高。生产技术的改进是多种原因一同用途的结果,涉及到资金、人才、科技等多方面。企业在进行资金的分配时,必须要留有企业长远规划的进步资金,用于机器设施的更新和引进更为一流的生产设施;在人才用上,坚持任人唯贤、能者居上的原则,杜绝走后门、拉关系的现象产生。特别重视对高技术、高科技人才的吸纳,并对企业职员进行按期的培养,可通过派专人指导学习、企业之间相互交流学习等方法提高其专业技能;企业要想可以长远的进步,要拥有其核心竞争优势,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都要有革新意识,构建适当的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国内大多是企业一般拥有些优势是相对低廉的价格和劳动力,要想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积极健全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拟定长期规划,体现自己的角逐优势。
第二,企业营运管理对于企业的存活进步也是至关关键的,企业应优化管理,用现代化企业经营理论推进企业进步。从管理体制上看,一些“走出去”的国有企业出现所有者代表监管不到位,存在紧急的“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因此,应打造健全的法人治理机制和监管机制。同时,在推行跨国经营决策时,对于投资项目、环境、合伙人的选择、地址的选择、经营方案的拟定与实行等各方面要有科学的论战,要具备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从管理人才的培养来看,国内企业尚缺少一整套适应国际市场角逐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因此,应打造现代化的人力资本观念,对人才资源管理的认知不可以只停留在人事规范管理的层次上,还可从勉励机制、心里疏导等多方面考虑,使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进一步向国际市场靠拢。
第三,“走出去”的企业与企业之间要加强沟通合作,互帮互助,一同进步。部分国外企业之间因为缺少交流和协调,打造好的横向联系与合作机制,总是出现互相压价、拆台的现象,无序角逐引起“内耗”,紧急妨碍企业的长远进步。因此,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要看重血缘性、地缘性和华商情节,积极与国外华商合作,加大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借用他们的影响力和人脉关系,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一同推进企业的进步。
注解:
①丰子义,杨学功.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
②李涛.国资委副主任:企业走出去最大困难为法律风险.中华工商时报.
③马振岗,甄炳禧.推行“走出去”策略推进建设和谐世界.世界文静出版社,2008年版,第226页.
④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专题摘篇).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93页.
⑤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专题摘篇).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94页.